英国牛津周边有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叫Bicester,但那里却有英国最知名的Outlets,也就是现在国内的时尚一族最爱光顾的所谓“奥特莱斯”。每年的圣诞节过后和暑假期间,我都会拉上三五个朋友去狠狠地逛上一遭,那真是名副其实的血拼。虽然每次事后收到HSBC的信用卡账单时,我都会痛心疾首一番,但当下一个打折季来临之时,我却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呼朋唤友地冲上购物的前沿,原因只有一个——便宜,实在是太便宜了!所有的大牌正品统统一折起,一折啊!VERSACE的短裙只需50英镑,折合人民币也不过700元上下,这样的品质和价格对于我们这样的穷留学生来说,无异于天上掉馅饼,耗子掉进米缸了,那还管明天的事?我们这些扣扣索索的留学生尚且如此,更何况英国的local
people乎?一个英国的普通中产阶级月薪大约3000英镑,区区50镑就可以穿上范思哲这样的大牌服装,就像我老公在秀水街买件皮耧,谁还去买什么原单?谁还去造什么A货?
世界品牌代表了世界级的品质,对他的拥有者来说,品牌附体在某种场合是身份的象征。然而这种在英国人眼里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对中国人而言却是多么地难以企及,这种国别和单位GDP造成的民族心理落差,被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无形的手硬邦邦地对接在一根神经上,其结果可想而知。你可以想象,一个月收入3000元人民币的普通人,只需花费其月薪的1/60去买一件范思哲的正品短裙,即使我们不是那么的贪婪和苛求,要花上600元能够买到手,也应该藏进被窝里偷笑了。事实非也,去王府饭店和国贸一层走一圈就会发现,没有万八千的甩出去,服务员根本就不搭理你,想买真正的国际名牌简直就是一种臆想。古人言:退而求其次,退一步海阔天空呢!那就买A货喽?谁让我们就有着一颗追求品牌的炙热心肠呢。虚荣心人人都有,只是我们的虚荣心简单而真诚,也很容易满足,一件衣服、一双鞋甚至一个小小的钱包就可以打发了,只要它是我爱的牌子。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A货在中国的存在由来已久,消失也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其合理性并不等于合法,我们并非在为A货竖起一根旗帜来正身,但也不会像棒打落水狗一样置其于死地。谁不希望自己身穿真正的CHANEL,肩背正品的LV,但当这些被冠以奢侈品头衔的商品被附加了高额的、甚至高于其本身商品价格的进口税来到中国后,我们这些普通的打工一族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A货,买还是不买,这似乎没有太多的讨论必要。我们尽可以倡导不买A货,但请满足我们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些所谓的奢侈品在价格上实现真正的国际接轨,而非让它们成为掠夺低收入国家财富的绅士强盗,我们再不必等到打折季的时候飞到香港疯狂采购,也不必费尽周折地请国外的朋友在巴黎LV总店门口排队,如果真的到了这一天,我相信,A货自然会退出它的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