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购物中心的生意经
购物中心之所以肯如此不惜血本的引进顶级名牌,是因为他们有另外一本生意经。华贸商业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李斌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一个高档购物中心的标志是,开业时全球前10名的顶级品牌起码要吸引来3-4家。在金融街购物中心开业前,其董事长高靓也曾向记者表示,他们引入香港连卡佛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将购物中心拥有的品牌数量增加到600多个。一线品牌对消费者和其他品牌的拉动力是毋庸置疑的。以金融街购物中心为例,他们2005年底就开始招商,但直到次年3月与古驰、LV达成进店协议后局面才迅速打开,“以前是我们上门找品牌,现在是许多品牌主动找上门来了。”
华贸新光天地去年的开张之所以轰动京城,主要也是因为它拥有古驰、夏奈尔、芬迪等顶尖名牌的旗舰店。但有了一线品牌,购物中心就能成功运营吗?事情并不是如此简单。高级百货业资深人士、赛特集团前总裁王辛民向《环球》杂志记者透露,其实相对于吸引一线品牌来说,能不能留住二三线品牌才是对高档购物中心最大的考验。因为一线品牌数量有限,购物中心要生存赢利还是要靠众多的二三线品牌。而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并不成熟,二线品牌的知名度往往不高,如果购物中心不能吸引来足够的客流量,他们就很难生存。
“能不能吸引到足够的客流量,是购物中心生存的关键。”王辛民说。一个购物中心从开业到拥有稳定客源是需要时间的,这一过程北京的东方新天地用了5年时间,金源MALL用了3年。在黄国雄教授那里,记者听到了几乎同样的观点:“高档商场从开业到调整到稳定都有一个过程,需要2-3年,甚至5年,但商场投资者能撑这么久吗?”不过,对于中国高档购物中心是否会过剩的问题,王辛民比黄国雄乐观许多,“高档商场会不会过剩其实是个老问题了,1997年前后就讨论过一轮,2002年又遇到了所谓的百货公司倒闭年,现在问题又来了。但回过头去看,中国真正好的百货公司从来都没有过剩,目前依然是这样。”
金融街购物中心总经理池洋也告诉《环球》杂志说:“坦率的说,现在的情况是,有些商场日子肯定不会太好过,但长远来看,只要经营得好就没有问题。”
第一是位置 怎么才能将一个商场经营好?在百货业有这样一句名言:第一是位置,第二是位置,第三还是位置。 在王辛民看来,国内高档商场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对位置重视得还不够:“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行业,不是有合适位置再开商场,而是有那么个楼,干什么好呢?开商场吧。很多地方政府在搞城市规划也不够科学,没有建设出合理的城市商业中心区,搞得百货公司到处开花。”当然,一个好的商场仅有好位置是不够的,还要找到符合位置特点的准确定位。在王辛民看来,华贸中心和金融街购物中心在这点上都做得不错。 以华贸中心为例,它所在的大望路是北京最有商业价值的CBD核心区,也是未来国宾道进入长安街的第一个地标建筑,而同处华贸商圈的3座5A级写字楼和两家5星级宾馆更为商城带来了可观的稳定客流。华贸中心“掌门人”、北京国华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房超为《环球》杂志记者算了笔账:包括前期开业的新光天地,华贸将拥有1000家以上时尚品牌,这是国内第一;在华贸周围的两公里范围内,聚集着5万以上中国最有购买力的人群,这也是少有的……
令房超同样得意的还有华贸的服务设施与人文理念:新光天地每层有7个洗手间、3个服务台,5楼有投资7亿的松下科技馆,还有3500平米新光文苑。而金融街购物中心的企划总监蒋宇薇也向《环球》杂志记者介绍说,他们把8.9万平米的购物中心留出了一半多做公共空间,就是为了顾客购物时更舒适。薛主编也告诉记者:“在硬件上,我们的高档商场一点都不比国外差。”那么,软件上呢?“还是有些不足的,比如服务肯定还不如日本和香港周到,又不像欧洲那么重视和顾客的感情沟通,不过,我觉得像新光天地这样的地方服务已经不错了。” 池洋也表示,他觉得国内的商场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还不如国外精致,例如橱窗的布置,国外能做得像艺术品一样,我们还达不到。“这些软件的、细节上的东西,还是需要慢慢学习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