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我终于来到仰慕已久的瑞士索伊米亚小镇(Saint-Imier)。在这座只有5000人口的小城边矗立着一座宏伟的白色建筑,虽然位于山坡之下,但因为体量巨大,在小镇星星点点的房屋中显得鹤立鸡群,那就是钟表巨子——浪琴的家,今天此地承担着古董表款高级修复兼博物馆的职能。
探讨浪琴品牌(Longines)名字的由来,人们多少会有些惯性思维,因为瑞士其他品牌的名称大多是一到两个家族的姓氏。“浪琴”并非创始人家族的姓氏,也不是创始人根据自己的企业理念创想出来的品牌名称,浪琴本是索伊米亚镇旁边一条幽静山谷的名字,朋友笑谈:“好似北京的牛栏山。”
整整180年前的1832年,瑞士人奥古斯特•阿加西(Auguste Agassiz)加入了瑞士索伊米亚的一间名不见经传的钟表贸易公司,当年这样的公司在瑞士多如牛毛。他从此涉足钟表业,仿佛是有上天的眷顾,他很快就持有了这家公司,成为老板,公司也更名为阿加西公司(Agassiz & Co.),这就是浪琴的前身及历史发端。
19世纪50年代,阿加西的侄子欧内斯特-弗兰西昂(Ernest Francillon)接管了生意,此时公司已小有名气。弗兰西昂打算建立一个工厂,把钟表零件的生产、组装与检测都集中在同一地点完成,并实现一定程度的机械化。为了实现此构想,1866年他在穿过索伊米亚山谷的苏士河(Suze)右岸购买了两块地皮,这地方依当地方言叫作“Les Longines”,于是1867年弗兰西昂就用这个名字命名了他的新工厂,也就是同一年即有一只标示“Longines”商标的怀表被销售到遥远的中国。1911年时,浪琴工厂的工人达1,100人,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钟表大牌的样貌初具雏形。
今天,浪琴诞生地的老厂房作为古董钟表修复中心及博物馆存在,并不对公众开放,但可以通过品牌途径预约参观。
在修复中心内有两个场景让我参观后非常感动。当某个古老的抽屉被打开,里面密密麻麻陈放着100年前浪琴制表工匠为产品后续维修保养预留的替换部件。每个灵巧可人的部件用蜡纸包裹,放在小盒子里,盒子外面是该部件的图形以便于查找。时光荏苒一世纪,这些零件依然光洁如新。试想一下:百年前购表人的后代若把传家宝送回浪琴保养,浪琴完全有“魔法”让这些老古董重焕青春!
另有一个事实需要陈述,一世纪前浪琴还属于独立家族企业,曾出产过大量华贵的高复杂表款,历史上浪琴就曾经以出产三问报时怀表而闻名于世。今天由于集团化及市场定位的种种原因,浪琴不再涉猎这些昂贵产品。
浪琴的博物馆简直就是“时间宝库”,当中储存了大量从1832年至今的生产档案与销售账簿,总计超过800本,记载了在信息科技革命前浪琴所生产的达1,500万枚钟表的所有机密与数据。正因为生产档案的健在,假若有人拥有一枚1867年的古怀表,来到这里,一定可以翻查出当时为该表进行出厂检测的制表师的名字。要知道,在瑞士拥有如此完整详尽的档案收藏的表厂已屈指可数。这批厚厚的档案侧面还被浪琴人饶有兴趣地绘制上繁复的花纹。浪琴曾利用这些珍贵文献并特别委托瑞士一位社会学及历史学家——Laurence Marti执笔,着重分析和记录了索伊米亚山谷及周边地区的制表工艺与工业发展,该书名为《A Region in Time》。钟表的狂热发烧友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瑞士索伊米亚历史上涌现的众多制表商中,浪琴是至今唯一仍在运营的品牌。博物馆中的另一间展室就陈列着品牌由1957年至2007年间半个世纪的制表工艺积淀,其中也包括对于瑞士人异常敏感的“石英革命”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展品包括:浪琴军旗系列腕表(1957年)、最后一款手工制作的L990机械机芯(1977年)、浪琴黛绰维纳系列腕表(1997年)以及浪琴表典藏系列腕表(2003年)等等,每一件展品都堪称品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博物馆还特别辟有“广告”展室,收藏有品牌数之不尽的广告发展历程,记载着“飞翼沙漏”商标下悠久的历史。看到这一幅幅上了年岁的各款海报广告,参观者宛如踏上一个浪琴环球广告宣传策略之旅。
参观指南:
共有五大展厅可供参观,提供法语、德语和英语解说。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至12点,下午14点至17点。节假日闭馆。
可以致电+41 (0)32 942 54 25 或在网站填写表格提前预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