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怎么才能被星探看上?
怎么样能被米其林密探看上呢?首先你得身处一个米其林有设置评级的地区。你的餐厅如果开在上海开在北京,暂时是没戏了,人家不评你啊。在欧洲,米其林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在美国、日本等地,则是按城市或者地区走的——这主要是因为开拓新市场时,密探人数跟不上所致,上篇写过的。
当你已经把餐厅开到了比如米其林已覆盖的纽约、拉斯维加斯或者香港,你就开始期待让本地美食博主,点评网站、《美食与美酒》杂志等等行业媒介先报道你,因为密探有可能对本地饮食生态并不熟悉,他们也要看别人推介。在美国米其林雇佣了一大批人专门四处从这些渠道发掘餐厅,作为星探去试吃(不是入选星星哦)的备选列表。除此以外,你也可以想方设法挤进米其林针对新餐厅的"Rising Star"列表,这样也能让星探有机会走进你的餐厅。
![]() |
看过《波吉亚家族》的你肯定忘不了所谓的 "Walk to Canossa" (各国使节到梵蒂冈朝圣,跪下来亲一下教皇的戒指)。多年前,米其林体系也流行这么个节目。很多希望摘星的餐厅老板也会千里迢迢跑到法国,拜见米其林指南的总编辑,讨论一下自己为什么摘上了或者没摘上星星。但是现在还想这么做已经很难了。
*注解:事实上这么做只是求个心安。很多总编辑连密探的面都没有见过,更没有权力决定餐厅应得几颗星星。除非是被行贿了、做出有违规章的事情。但很多厨师还是认为见一见,总比不见好,至少人家能记住你。
![]() |
Le Bernardin 主厨及老板 Eric Ripert ,他在公关活动中说自己每天都要吃巧克力、干果和0%的有机羊奶。看着好像还算朴素。 |
![]() |
上海外滩的让·乔治,点评上显示的人均消费是766人民币 |
*注解:很久以前西班牙一直作为欧洲饮食界的二等公民存在(大概除了足球以外,在其他方面…其实也差不多)。但自从2011年,风水轮流转,西班牙一举成了孕育米其林星星的国度以后,大量好厨师都跑到西班牙去开馆子,即使西班牙的经济衰退已经开始。
当米其林的星星闪耀时…
"Bonjour(你好)!我是米其林指南的XXX。我专门致电是为了通知您,您已经被最新一期的《XXX(地区)米其林指南》收录了!" 接到这通电话,就表明你的餐厅成为了一家星星餐厅,或者 Bib Gourmand 或者 Rising Star 餐厅。抹把汗吧。
在迎接星星正式来到餐厅之前,你还面临两件重要的事:找钱和迎客。先不要着急庆祝,刚被通知获得星星,是你见投资人的最佳时刻。虽然不是所有投资人都会被星星吸引,但总有一些人会的。身处这个传统行业,还有什么比这更佳的契机来扩张你的生意?
与此同时,那些收到风又喜欢跟风的狂热食客就会开始疯狂到你的店来吃饭。此时你最好保证你有一套成熟的预订系统,而不是还在依赖破本子记录,否则你很可能应接不暇(这又成为了你急需资金注入的又一原因)。很多嘴刁的食客,都会趁星星还未正式挂到餐厅时跑去吃,他们自以为是地认为,随着客人数量的增加,以后这家餐厅的水平必然会有所下降,所以试吃最佳时机是这个从评级确定到星星被挂上的「窗口期」。
假如你同时是餐厅的老板和大厨,拿到星星以后你最好天天待在店里。拿到星星以后,轮胎人密探还要反复走访,你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又杀来吃饭。其次,你还得时刻准备着接待前来采访的各路人马,如果你的餐厅开在东京、纽约、三藩市这些星星密集的地方还相对好些,如果你的店恰好处于德国 Franconia (巴伐利亚北部一片小区域,以红酒、啤酒出名)这样的地方,就等着接待蜂拥而至的旅客和记者吧——并且还得一边注意维持餐厅水准。
![]() |
法国南部餐厅 The Lisita 2006年把自己获得的一颗星退回去了,因为餐厅不想当 fancy 的法国大餐,而希望成为「潮流、有活力并且吃得起的平民 brasserie (提供啤酒简餐的餐厅)」。 |
*注解:获得星星就跟中了彩票一样,问题是这彩票折现能力不太行:你必须不断为保级投入,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保证盈利、甚至 break even 。假如你是开在远离城市的地方的小餐厅就可能惨上加惨。1996年,星星大厨 Pierre Gagnaire 的餐厅破产了。他的餐厅开在一个工业小城镇,那里既没老饕吃货、也很难吸引游客;但是作为一家米其林星星餐厅,它不仅不能降格搞促销,更不能因此就停止投入。同一年,另一名倒霉大厨 Marc Veyrat 也因此背上9百万美元债务,不得不让餐厅歇业一月,他的债务很大一部分都来自餐厅获得星星以后的豪华大装修(包括把厕所搞成金的)。和 Gagnaire 类似,他的餐厅开在阿尔卑斯山地区,根本就不能像其他巴黎餐厅一样,接待源源不断的客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