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京都瑞峯院住职前田昌道先生在他的茶室里,日本茶道发展自传统的寺院茶。 |
瑞峯院的寺院茶
体会日本茶道的"四规七则"
瑞峯院是京都大德寺多个寺院中的一个,作为日本禅宗文化中心之一,大德寺的每个寺院各有专长,瑞峯院最著名的是枯山水庭园以及完全1:1复制的当年千利休的茶室。
瑞峯院住职前田昌道先生年届古稀,刚刚从杭州访问归来。他迎接我们的茶室,是院里日常会客用的,按照千利休的三张半茶席的规格建造。正中心是下沉的火炉,上面已经放好了盛放热水的釜。老和尚端坐在左面,我们依次在他正面和左侧面坐下。
前面说过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是围绕着壁龛展开的,茶室也同样有壁龛一样的位置,就在进门正对的位置。墙上刚换上当月的画,题的是"千山流翠色",画中只有一条善鱼和一支稀疏的枝条,描写的是日本盛夏季节的景色,深得中国画的意境。老和尚说壁龛里的花是自己从花园里采来的,花器用的是竹子,因为是现在是夏天,秋天和冬天改用陶瓷器皿。
然后开始说:"生命来自父母,我们要一起感谢祖先,让祖先感觉到我们的心。茶室里的花要向着我们自己,这是与祖先在交流。爬山时从两面都可以到达,各种宗教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提高自己心的境界,这是基本。我每天五点半开始诵经,从庭园采花放到茶室,我向上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人生应该享受生活、感谢生活,你们每天工作应该为自己……"
老和尚讲的全是日常生活中的理,浅显易懂。日本茶道以敬茶、鉴赏茶具、谈心为形式,以此来陶冶情操,培养人们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意识与品格。茶道还让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循规蹈矩和认真、无条件地履行社会职责,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
![]() |
京都瑞峯院住职前田昌道先生茶道 |
老和尚为我们一一奉上茶,还特别关心地问我们的法国摄影师Philippe是否习惯甜点中纳豆的味道。日本茶道中的每个细节都体现着当年千利休传下的"四规七则"的精神。"四规"又曰"四谛",分别指"和、敬、清、寂":"和",意为和谐、和悦,是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形式的方面,而"和悦"就表示了内在的感情。"敬",代表尊敬,所谓"一座建立"指的是参与茶事的所有人地位都是平等的。"清",指清洁,有时也指整齐,体现"物我合一"的禅境。"清"更多是指对灵魂的洗涤。茶室里要求一尘不染,就连烧水用的炭都提前一天洗去浮尘。"寂",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也是"四谛"的根本。"寂"在梵语中时指"静寂"、"平静"、"静稳",茶道中这个词又与"贫寡"、"至纯"、"孤绝"的意思相近。它是凝神,摒弃欲望的意思,表现为茶室中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气,在完成对事物的否定之后,进入"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
"七则"是指茶道中具体的细节,包括茶要浓、淡适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顾好所有的客人,包括客人的客人。
茶道表面是美学仪式,内里却蕴藏了道家和禅宗思想。中国的老子认为真正的本质乃是存在于"无"。一个房间真正的实在,是由屋顶与墙壁所圈出的空间,而不是屋顶与墙壁本身。日本独有的自卫武术——柔术,即得名自老子的《道德经》。柔术的理论是试图诱出、进而消耗对手的气力,而不是直接对抗。通过空无,留存自身力量,以待在决战中胜利。
禅的名称源自于梵文的Dhyana,意思即为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是佛家达到真正解脱的六种方法之一。致力于禅定,能帮助我们证入自我无上的智慧。禅对东方思想的特殊贡献,是使得俗世能获得与彼世同等的重视。许多在禅学上举足轻重的讨论对话,就在园中除草、厨房剥菜或是斟茶侍师的时候展开。禅这种从生活中的轻如鸿毛,亦能见重于泰山之处的观念,可说是整个茶道的中心思想。如果说道家为各种美学理念增添色彩,禅学则使它们在现实中得以实现。
老和尚接着说:"现在的日本,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年轻人连榻榻米坐姿都不会了。昨天在杭州的西园寺,住持虽然坐在椅子上,却和我们在榻榻米上的坐姿一样,感觉很高兴。杭州的寺庙里很多年轻人去上香,也很欣慰。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快,所以有拜金主义,但以后会改变。现在日本的寺庙里,诚心祈祷的人太少。虽然也有不少人学习宗教,但只是学习,没有真正去信仰……"
老和尚带我们前往瑞峯院最著名的枯山水庭园,几位客人坐在大殿闲眠亭的门廊上对着白砂和黑石组成的景观若有所思。老和尚解释说,欣赏枯山水庭园时,需坐在庭前的过道上细细琢磨。
这个庭园是室町時代的杰作,模仿的是中国蓬莱仙岛的景象,白砂上靶出波浪的纹路,其间点落着巨石,象征蓬莱山泉流流向大海。瑞峯院在1535年由信仰天主教的大名(日本封建时期的诸候)宗麟氏建造,闲眠亭背面的庭园就为他而作,白沙靶成交叉的十字,其中横卧着一尊用七块石头组成的十字架,象征他的天主教身份。
枯山水庭园多见于日本禅宗寺院,是一个缩微式园林景观,它由细沙碎石铺地,再加上一些叠放有致的石块构成,偶尔也会用到苔藓、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枯山水並沒有水景,而是在沙砾上划出纹路表现水的流动,而石块则代表"山"。
和茶道一样,枯山水庭园也在中国宋代禅宗传入日本时形成。当时,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枯山水庭园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禅僧们一无所有,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每天久久地面壁冥想,以求从自身内部寻求真理。后来,这种园林发展到了极致,连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一一剔除。空落落的庭院,只有黑糊糊的岩石和精心耙过的白沙地,无论是谁到了这里都会不由得静坐下来。
![]() |
瑞峯院以枯山水庭园著称,最著名的一处模仿的是中国蓬莱仙岛的景象。 |
在瑞峯院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却有一个独立辟出的小院落,其中隐藏着一间小小的茶室,是按照当年千利休的茶室1:1仿造的,是瑞峯院最为宝贵的地方。茶庭由大门、中门、雪隐(即厕所)、小茅棚、洗手处、垃圾坑、铺石路、灌木、乔木等几个部分组成。住职带领我们打开柴扉,穿过以石头铺地的茶庭,然后从一个低矮的入口爬入茶室。
进入茶室并不是走进去,而是爬。这是因为正式的茶室的门只有不到三尺高,只能弯躬屈膝,跪行而入。这也是茶道四谛中"敬"的一个体现,不论贵贱进入茶室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虽然早看过关于这个茶室的描述,真正置身其中,还是被震住了。虽然同样是三张半榻榻米(一张榻榻米一般宽0.9米,长1.8米,称一叠。),但它比刚才住职接待我们的那间茶室更为狭小,也更为阴暗,身在其中几乎连转身都困难。
墙面是黑糊糊的,因为窗户极其小,光线只能刚刚辨识对面人的容貌而已。这样逼仄的环境,才刚一坐下,就让人有想逃的感觉。这里面完全保持了当年千利休的原貌,壁龛里挂着一幅字画,上面写的是汉字的"喫茶去"。"喫(吃的繁体)茶去"是中国禅宗里有名的偈语,来自唐代从谂禅师的"赵州茶"公案,是茶禅一味的典型范例。这个故事在今天的日本广为流传。
![]() |
瑞峯院1 :1仿制的千利休茶室,字画上的"吃茶去"来自中国禅宗一段著名的公案。 |
茶室即数寄屋,本义为"时兴之所",也有"虚空之所"或"不全之所"的意思。茶室里完全不做多余的装饰摆设,甚至刻意留下一些未竟之处,交由想象力来加以补足。本质上来讲,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日本茶道最纯正的是"草庵茶",它以禅宗思想为核心,在形式和精神上都与中国茶文化有了很大的区别。16世纪时,日本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已摆脱了纯粹的中国模式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村田珠光将追求华丽的书院茶风改成了尊崇自然和乡间茶具的草庵茶风。及至千利休,从形式到内容上确立了草庵茶道。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真正把喝茶提高到了艺术水平。身为史上最伟大的茶道宗师,在太合秀吉的支持下,千利休制订出一套相当完善的程序规定,以供参与茶会之人遵循。
"草庵茶"讲究"以佛法修行得道,屋以不漏雨,食以不饿肚为足,此为佛之教诲,茶道之本意"。"草庵"就是茶室,实为茶人为远离名利世俗,追求平静生活而建的朴素茅屋之意。草庵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修行的道场。为了突出这一特点,茶庵布局处处独具匠心。如庭院一般只种常绿植物而不栽花,茶庭中基本不留空地,以此营造出沉思冥想的世界。茶室大量使用自然材料,不加修饰,追求空寂、枯寒的气氛。当阳光从墙壁底部的小窗射入时,茶室里充满了简朴、洁净、安详的气氛,启发茶人专心参禅,悟出真我。
日本首座独立的茶室正是由千利休建造。千利休对茶室的第一项变革,就是将标准的茶室的四张半榻榻米缩小为三张甚至四张,他还将室内装饰简化到最小的限度,这是为了让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地摆脱物质因素的束缚。他将茶道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为茶的本来面目,强调体味和"本心",生活中随手拈来的用品都可以作为茶道用具;他还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形式的干扰,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
茶室的外观其貌不扬,其实是刻意在简朴的外表下深藏着高贵。别看小小一个茶室,就投注于各种细节上的心血而言可能高过普通的豪宅大院。茶室在建材挑选以及施工技术上,都要求极为严谨。能够建造茶室的,往往是同业中的顶级师傅。
![]() |
茶室的构造与陈设 |
茶室的构造与陈设,基本上都是中间设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摆放着茶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在茶室中,随时随地可见害怕造成重复的心思。如果已经有实体的插花,绘画中就不可以再出现;煮水壶身若是圆的,盛水的器皿就得有棱有角;茶碗选的是黑色釉彩,茶叶罐便不应该挑黑色漆光;壁龛里的花瓶或香炉,不可置于正中,以免空间受其平分对称;连壁龛柱子所用的木材,也不能与茶室内其它柱子相同。
茶室里尽量避免用新的东西,茶室与茶具看起来陈旧却都干净无比,就算是最黑暗的角落也纤尘不染。成为茶道大师的首项基本功,就是通晓打扫、清理、洗刷的要领。这里流传着一个关于利休的故事:有一次,千利休之子绍安打扫刷洗庭径,几次三番之后,千利休仍然说 "还不够干净"。最后,千利休抓住一棵树干摇将起来,园内登时洒满红黄落叶,片片皆是秋之锦缎!可见茶道中的洁净并非徒有其净,更兼有美感与自然。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