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首先要廓清中国茶叶的起源。谁为中华茶祖,一直是中国茶学界与茶文化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各方各自根据其地域文化特征,打出不同的旗号:或以吴理真为茶祖,或以诸葛亮为茶祖,或以陆羽为茶祖。
![]() |
从尊重历史与茶叶科学立论,比较神农氏与吴理真、诸葛亮、陆羽等后世茶人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我们认为中华茶祖乃至世界茶祖,非炎帝神农氏莫属。
关于神农氏的历史文献记载,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见于《周易》、《左传》以及《管子》、《庄子》、《孟子》、《尸子》、《越绝书》、《逸周书》、《商君书》、《春秋元命苞》、《吕氏春秋》、陆贾《新语》、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刘安《淮南子》、王充《论衡》、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唐人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等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神农氏为茶祖的人,是茶圣陆羽的《茶经》,文中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前者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者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神农氏既是饮茶之祖,理所当然就是“中华茶祖”。
神农氏到底在何处尝茶呢?首先通过大量的史料来推断一下神农氏生活的地方。
据春秋左丘明撰《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这是有关炎帝最早的记载。《水经注?渭水》:“岐水(今岐山县境)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南宋罗泌《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一统志》载:“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世本帝系编》说:“炎帝即神农氏”,东汉宋衷注:“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据《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华阳”是古地区名,因在华山之阳而得名,大概范围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之南一带;“常阳”指今宝鸡市南3—5公里神农乡境内的常羊山。《炎黄二帝历史考略》说:“因炎帝相貌丑陋奇异(牛头人身),不为少典国君所喜,就将女登和炎帝留在姜水(今宝鸡市天台山下清姜河)之滨,自己同次妃附宝(黄帝之母)居于姬水(今陕西延安黄陵县沮水河)之滨”。从这些史料中可以得知:神农氏和炎帝为同一个人,也是炎帝氏族的第一人,出生于宝鸡,成长于宝鸡。
唐代以前,神农乡境内的天台山上就建有“神农庙”、“炎帝殿”和黄帝求教于炎帝的“烧香台”以及炎帝首创“日中为市”的“太阳城”遗址。
![]() |
当代“神农庙” |
相传,炎帝在天台山上尝百草,辩药性,误食了“火焰子”(俗称断肠草),因为没有及时找到解药,肝肠断裂而死,人们将他安葬在莲花台,至今天台山上还有停放炎帝遗体的汉白玉“神农寝骨台”遗址。从神话流传的范围分析:神农氏采集百草的范围在今陕西宝鸡、汉中两地区和甘肃南部、四川北部一带。据《帝王世纪》记载,炎帝母亲女登,游于华阳。《尚书?禹贡》说:“华阳黑水惟梁州”。古代华阳属梁州,其与雍州正是以秦岭为界。
古史学家、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也认为古代秦岭称华山,秦岭之南被称为华阳。这可以说明,由于姜水与华山接近,华阳与炎帝氏族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炎帝氏族较容易向山南传播,当时氏族的活动范围已经可以到达秦岭以南。秦岭以南作为茶叶的适生区,历史由来已久。神农氏在秦岭中“尝百草”,以茶解毒,是可以实现的。
从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到关于古周原种茶的记载。《诗经》是周王朝的诗歌总集,有许多关于古代陕西“茶”的历史信息。《大雅?绵》云:“周原膴膴(wǔ音,肥沃的意思),堇(jin)荼如饴”;《颂?豳风?七月》云:“采荼薪樗(chū),食我农夫” ,这是古代流传于陕西关中西部古周原一带的民歌。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古时造字一般以象形、会意为主要表达方式。关于诗中的“荼”字,是“艹”字头、“人”字腰、“一”杠下有木。“艹”字头像其形,言其为一种植物。究竟是何种植物呢?“人”字腰表明这种植物于人有大益处,这大概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经验总结。这种植物有坚韧的主干,不同于柔弱的草本,该属于木本一类,将“一”横置于“木”字上,表明树干不高大,属于灌木一类。不难看出,生长于岐山、扶风一带并在《诗经》中几次出现的“荼”不会是苦菜一类的小草,而是四季常青的灌木——茶树。虽然“荼”字有多解,但古代诸多字书和典籍倾向明确:“荼”就是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荼,苦荼也” 。《尔雅?释木?第十四》:“槚:苦荼。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这是最权威的解释:“荼”就是茶。“可煮羹汤”这是当时人饮食习惯的普遍选择,就是古代的“吃茶”习惯。其他如《神农食经》、《方言》、华佗《食论》、壶居士《食忌》、陶弘景《食录》及《本草》、《孺子方》、《茶经》等典籍都明确说“苦荼”就是茶叶。
关于茶圣陆羽的《茶经》,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据历史记载:周公一生活动的主要地区是在陕西。先是在周原辅佐武王,在周原制礼作乐,后来在成王时代与召公分陕而治。周公虽分封于鲁,实则未居于鲁。参照《诗经》有关“荼”的章句,我们可以想见,第一个记载茶事信息的鲁周公一直在陕西从政,他关于茶事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古周原一带的现实生活。在西周时期宫廷设置“掌荼”官职,专门掌管茶叶的有关问题。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关于陕南巴人部落首领将“丹漆茶蜜”连同当地其他大宗土特产进贡周朝王室的记载和陕南地区考古研究的成果,说明生活在陕南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懂得种茶、用茶的民族。这些都证实了在西周时期乃至更久远的年代,陕西范围内茶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陕西是当时茶叶发展的中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