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郄凤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观疗法筹备委主委,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内观分会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内观学组副主委,天津医科大学名誉教授,北京良知医学研究院院长。
之前曾写过一篇关于内观适应症的笔记,主要从医学的心理疾病角度进行探讨。近半年来,内观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推进,与各阶层人士针对内观进行了更多的交流。这一次,结合几次讨论会、宣讲会的经验,再谈谈内观的作用和适应群体。先就内观在提升国民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的作用谈一些看法。
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国际旅游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中国游客在公众场合的一些表现严重损害了国民形象,也是无可回避的事实。那么,国民素质何以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其中一部分原因,应该和近一百多年来因为战乱导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中断有关。
列强侵略、军阀混战下民不聊生的惨境,在这里不去赘述。但是了解这段历史,能让我们易于理解国民素质下降的原因。"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这是君子所为。对普通大众来说,当生命都无法保全的时刻,能恪守礼义的怕是也不多的。到了近代,在西方科技、物质文明的冲击下,又有很多人被物欲所蔽,私心膨胀,忽视了道德的修养,从而加重了国民素质的下降和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一个好的时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今,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为了传承祖先文明,提高国民素养,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礼义之邦。而一些人在经历了因极度自私、没有人生目标而导致的精神上的空虚,以及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障碍后,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国家层面到个人因素,都为内观法在社会大众层面普及提供了契机,因为从良知教育的角度讲,内观法正是通过对自我的反省,扭转自私观念,唤起人的感恩之心和惭愧意识,从而积极地去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并且,通过内观法的形式,培养起尊重、诚信、公平、礼貌、仁慈的美德并将之落实于生活中,这对提高个人素质、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大有助益。
那么,内观法对哪些人群能起到这些作用呢?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内观?内观对个人的行为言论和思想上的转变能达到什么程度?我想这个问题还是结合我自身的内观经历以及这些年来的内观推广经验,以综合客观的态度来评析。过或不及,都是我们讨论问题时应该避免的。
先说我在内观方面的经历。自2001年在横滨世界精神卫生年会上担任内观分会场的会议主持人之一,到2003年在鸟取大学国际内观学会上发表主旨讲演,继而自2008年开始,先后带领五批内观体验者赴日本体验内观,已经整整十五个年头了。初期是着力于内观理论、内观历史研究、内观和格言疗法共用的可能性探讨。中期是忙着帮助别人体验内观(推介和翻译)。后期是搭建全国的平台,面向大众推广。这期间,虽未亲自参加体验内观,但是从研究者和旁观者的角度,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榛木老师倒是两次建议我体验内观,我都谢绝了,当时我觉得自己不是内观适应群体,因为我基本上算是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正常、遵守社会规范,也算是孝敬父母、照顾子女、身体也无大病。我涉足内观,是为了未来向社会普及。
经我推荐到日本参加内观的人,也没有表示过自己要解决性格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身体疾患问题。他们参加内观体验是作为师资培养的一个环节,也是将来为了面向社会推广内观。
综合我个人的经历,以及参加过内观体验的业内人士的体会,目前就内观适应症,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第一,从"疾病"的角度来看。内观法最适应的是因心理冲突和心理紧张而患上的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慢性疲劳、心情烦躁、易怒、坐卧不安、失眠)、抑郁状态(心情低落、能力下降、厌世厌己、全身不固定的不适)。对这些病的疗效,内观疗法的效果不输于任何药物疗法,(当然已经用药的,不能急停,以免引起反应),因为内观是解决心理冲突的好方法,是治心病之本的方法。
第二,从"亚健康"(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的角度看,主要是指精神亚健康。人格障碍是病,但没完全确诊之前就算是亚健康。人格障碍有多种,限于篇幅,在此不详述,大家可以上网学习。虽然社会大众目前对人格障碍这个概念还不是很熟悉,但是日常语言中已经有了种种描述,比如"脑子有病"、"奇葩"、"脑残"。另外,"巨婴"也是一种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存在精神亚健康问题的人,外观上一般看不出来,但是和他一起生活的人会感觉"受不了"。这类问题主要是儿童时期的环境因素和家庭教育因素,以及后期的学校教育综合作用导致的结果。
对有"疾病"的人来说,他们自身会迫切需要找到一个解决方法。对于有"精神亚健康"问题的人,也许他们的亲友更急切于找到解决方法,因为在他本人尚不觉知的情况下,亲友的生活已经受到了严重干扰。
内观的另一种适应群体,是一些基本教育相对缺乏的人群。从这个层次上说,内观法已经突破了疗法的医学界限,而是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良知教育手段。内观让人们以感恩父母为起点,扭转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和是非颠倒的价值观,养成孝敬、尊重、友爱、诚信等美德。
想要改善社会生态环境,就要从改变个人自私、抱怨、指责、欺骗等行为入手,因为人是分子、原子水平的社会。社会风气的改善,与个人道德层面有很大的关联。正如开头提到的,上个世纪初,人们还只是在为生存而努力,为活命而奔波,无暇顾及精神的提升,基本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人们的一些错误想法和行为,延续下来,便造成了今天的种种社会问题。
比如,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不能冷静地对待生死问题,过度的恐惧和焦虑得不到疏导,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医患冲突。母亲没有正确的育儿教育,失掉了楷模作用,对子女的发育成长乃至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夫妻间不知互相感恩,不能主动道歉,很多婚姻过早地走向破裂,对夫妻双方、以及双方父母和子女都是很大的伤害。父母不知现代亲子的需要而忽视亲子交流,或过于宠爱而致孩子没有自立能力,形成极端自私和软弱,以及不合理管教造成孩子逃避、逃学、出走,都是一种因为良知教育的缺失而造成的现象。由于个人的良知被蒙蔽,导致种种负面行为,形成了社会道德的整体滑坡。
另外还有一种,是追求精神寄托的群体。我上次写关于内观禅修的笔记,查看博客时留意到,有些禅修者有着高层面信仰上的追求,但是,也有很多人是抱着"精神充电""、"解决苦恼"、""放松精神"的保健意识。对具有这种诉求的人群来说,内观法也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内观禅修着重于通过观察个人身体感受获得领悟,而内观法则是通过客观回顾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发自省。机制不同,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从内观学会开展工作的角度来看,应该对这些群体给予关注。客观地说,这也是内观从医学界走向社会的一个重大理由。人之所以空虚,是因为缺少人生目标,只知为己不知为人,才会终日争贪搅扰,烦恼无尽。内观法,可以提供一种精神寄托,那就是感恩、诚信、公平、礼貌、道歉、仁慈的良知实践。
此番再谈内观适应症,应该说比上次的内观笔记全面些,因为这四个月来,有各界各阶层的人士和我讨论过内观。他们不是患者,而是大学教授、成功企业家、社会精英、慈善人士。他们自身生活满足,是社会责任感驱使他们做一些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他们愿意承担一份责任。在他们的追问下,我重新归纳了一下内观的适应症,上次的文章我也保存,为今后观察内观的认识过程提供文献结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