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式天文台擒纵机构Deadbeat escapement
Thomas Earnshaw冲击式天文台擒纵机构模型"Ecole d'Horlogerie d'Anet",大约制作与1920年 |
冲击式天文台擒纵机构,是一种自由式擒纵机构,最常用于航海天文钟,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一些精密钟表内也使用这种擒纵机构。
冲击式天文台擒纵机构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擒纵轮,冲击圆盘,解锁圆盘和制动器。不同的制动器将冲击式天文台擒纵机构分为两种:转动回弹式(pivoted detent)和弹片回弹式(spring detent)。转动回弹式是法国制表师Pierre Le Roy于1748年发明,他将制动器安装在转动轴上。制动器棘爪将擒纵轮锁定并带回原位,而这个机械臂后来被一根固定在金属板上的弹簧,或者是一根安装在转轴上扁平的螺旋弹簧替代。弹片回弹式的制动器和弹簧是呈一体的。弹簧的弹性使得通过将锁定臂带到一边而解锁擒纵轮,并且之后将锁定臂带回原位。弹片回弹式擒纵机构是英国制表师John Arnold设计的。英国制表师Thomas Earnshaw之后在Arnold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他将带齿轮的擒纵轮变成平滑的擒纵轮,还改变了锁定时压力的方向。
因为冲击式天文台擒纵机构只接受到一个震荡脉冲,并且不需要上油,擒纵轮齿和擒纵叉之间的滑动摩擦由此减少,所以冲击式天文台擒纵机构比起杠杆擒纵机构更精准。但装置于怀表里的冲击式天文台擒纵机构极其脆弱,不能自启动,并且难以量产。在这方面,杠杆式擒纵机构有很大的优势。英国制表师John Arnold是第一个将双层游丝使用在冲击式天文台擒纵机构中的人。根据此项技术优势,Arnold的钟表能将误差率保持在每日1至2秒内。
搭载了工字轮擒纵机构的宝玑Repetition à Ponts怀表,于1816年售予Landerdale爵士 |
1695年,英国制表师Thomas Tompion发明工字轮擒纵机构。1720年左右,Tompion的继任者 George Graham对此加以改进,其擒纵轮齿的形状类似于中国的"工"字,因此得名。
工字轮擒纵机构主要由工字轮(擒纵轮)和圆柱轮(摆轮)组成。工字轮一般有15个轮齿。当工字擒纵轮的轮齿撞击圆柱的套管,它靠在套管表面上,直到摆轮游丝的作用使其朝圆柱的凸缘方向移动,轮齿的冲面开始给摆轮动力。工字轮擒纵机构不容易制造,有些脆弱,擒纵轮与摆轮一直接触容易导致磨损,所以要定期清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